梁启超评孙中山(出自国学数典论坛)
梁启超评孙中山(出自国学数典论坛)
梁启超评孙中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孙的病逝,自然成为当时新闻界的热点。各报纸也都在显要位置刊登有关消息。北京的《晨报》也不甘落后,除了像其他报社一样发表纪念社论外,还专门请了梁启超对孙中山一生的功过做一总结。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初,曾有一段时间思想激进,和孙中山过往甚密,引起乃师康有为的反感,在康有为的呵斥下,梁启超又退回保皇的立场,导致了他与孙之间关系的恶化,双方一度在海外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与孙中山一派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因为政治斗争又结下了不少恩怨。《晨报》本身就是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办的报纸,所以,此时也不失时机请梁出山发表一些言论,表明他们的态度。
梁启超的谈话,以《孙文的价值》为题发表在3月13日的《晨报》上,与《晨报》的社论相呼应,基本上表明了研究系一班人对孙中山及***的一些看法。
出于礼貌,梁启超还是先夸奖了一下孙中山。他认为孙中山是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这个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在他看来,孙中山有三大优点:第一,意志力坚强,经历多少风波未尝挫折;第二,临事机警,长于应变;第三,操守廉洁,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在梁启超这些赞扬的话里面,唯独缺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根本不提孙中山对于建立民国所做的贡献,而这恰恰是孙中山一生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梁启超对此只字不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对民国的现实并不满意,还是想故意贬低孙中山的成就。
然后,梁启超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我对于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为不择手段的理论一倡,……结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边,所谓本来之目的,倒反变成装饰品了。”
而且,梁启超认为:“但我以为孙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败者亦未必不在此。我们很可惜的是:孙君本来目的没有实现的机会便死去了,我们所看见的只是孙君的手段,无从判断他的真价值。”
梁启超的这些话,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的确是尝试着通过联合一派打倒一派的手段来实现革命的目的,给人留下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和任何人结盟的印象,最终如梁启超所说,目的没有实现就去世了,给人留下了把柄。但话又说回来了,梁启超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从联合袁世凯到联手段祺瑞,一度也成为他们打击孙中山一派的工具。政治本身就很难干净,非要把它和道德扯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所,是迂阔不切的事情。
《晨报》的社论基本上也持这种论调,批评孙中山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表明当时的研究系对孙中山和***的政策是不满的,特别是和***及苏俄的合作,是不切合中国国情的。梁启超的谈话,引起了***人的强烈不满,当梁启超去吊唁孙中山时,还遭到了***党员的围攻,如不是汪精卫及时解围,难说不被人一顿暴打。
梁启超与孙中山及***人之间的恩怨,曾一度使得他坐卧不安。1927年,***北伐取得节节胜利,梁启超眼看昔日政敌要当政了,有些心神不宁,在给女儿的信中,曾表示***政权如不相容,不行就出国避难。当然,梁启超并没有出国。但是,1929年,梁去世后,有人向国民政府要求对其进行褒扬,结果遭到拒绝,***人对梁启超过去与他们作对的事情仍耿耿于怀。直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才在各方的要求下对梁启超进行褒扬。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孙的病逝,自然成为当时新闻界的热点。各报纸也都在显要位置刊登有关消息。北京的《晨报》也不甘落后,除了像其他报社一样发表纪念社论外,还专门请了梁启超对孙中山一生的功过做一总结。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初,曾有一段时间思想激进,和孙中山过往甚密,引起乃师康有为的反感,在康有为的呵斥下,梁启超又退回保皇的立场,导致了他与孙之间关系的恶化,双方一度在海外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与孙中山一派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因为政治斗争又结下了不少恩怨。《晨报》本身就是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办的报纸,所以,此时也不失时机请梁出山发表一些言论,表明他们的态度。
梁启超的谈话,以《孙文的价值》为题发表在3月13日的《晨报》上,与《晨报》的社论相呼应,基本上表明了研究系一班人对孙中山及***的一些看法。
出于礼貌,梁启超还是先夸奖了一下孙中山。他认为孙中山是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这个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在他看来,孙中山有三大优点:第一,意志力坚强,经历多少风波未尝挫折;第二,临事机警,长于应变;第三,操守廉洁,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在梁启超这些赞扬的话里面,唯独缺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根本不提孙中山对于建立民国所做的贡献,而这恰恰是孙中山一生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梁启超对此只字不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对民国的现实并不满意,还是想故意贬低孙中山的成就。
然后,梁启超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我对于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为不择手段的理论一倡,……结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边,所谓本来之目的,倒反变成装饰品了。”
而且,梁启超认为:“但我以为孙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败者亦未必不在此。我们很可惜的是:孙君本来目的没有实现的机会便死去了,我们所看见的只是孙君的手段,无从判断他的真价值。”
梁启超的这些话,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的确是尝试着通过联合一派打倒一派的手段来实现革命的目的,给人留下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和任何人结盟的印象,最终如梁启超所说,目的没有实现就去世了,给人留下了把柄。但话又说回来了,梁启超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从联合袁世凯到联手段祺瑞,一度也成为他们打击孙中山一派的工具。政治本身就很难干净,非要把它和道德扯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所,是迂阔不切的事情。
《晨报》的社论基本上也持这种论调,批评孙中山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表明当时的研究系对孙中山和***的政策是不满的,特别是和***及苏俄的合作,是不切合中国国情的。梁启超的谈话,引起了***人的强烈不满,当梁启超去吊唁孙中山时,还遭到了***党员的围攻,如不是汪精卫及时解围,难说不被人一顿暴打。
梁启超与孙中山及***人之间的恩怨,曾一度使得他坐卧不安。1927年,***北伐取得节节胜利,梁启超眼看昔日政敌要当政了,有些心神不宁,在给女儿的信中,曾表示***政权如不相容,不行就出国避难。当然,梁启超并没有出国。但是,1929年,梁去世后,有人向国民政府要求对其进行褒扬,结果遭到拒绝,***人对梁启超过去与他们作对的事情仍耿耿于怀。直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才在各方的要求下对梁启超进行褒扬。
伪君子- 版主
- 帖子数 : 1665
注册日期 : 08-02-1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