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七首,“晴空”等
3 posters
北岛诗七首,“晴空”等
北岛诗七首
晴空
夜马踏着路灯驰过
遍地都是悲声
我坐在世纪拐角
一杯热咖啡:体育场
足球比赛在进行
观众跃起变成乌鸦
失败的谣言啊
就像早上的太阳
老去如登高
带我更上一层楼
云中圣者擂鼓
渔船缝纫大海
请沿地平线折叠此刻
让玉米星星在一起
上帝绝望的双臂
在表盘转动
那最初的
日夜告别于大树顶端
翅膀收拢最后光芒
在窝藏青春的浪里行船
死亡转动内心罗盘
记忆暴君在时间的
镜框外敲钟——乡愁
搜寻风暴的警察
因辨认光的指纹晕眩
天空在池塘养伤
星星在夜剧场订座
孤儿带领盲目的颂歌
在隘口迎接月亮
那最初的没有名字
河流更新时刻表
太阳撑开它耀眼的伞
为异乡人送行
同行
这书很重,像锚
沉向生还者的阐释中
你的脸像大洋彼岸的钟
不可能交谈
词整夜在海上漂浮
早上突然起飞
笑声落进空碗里
太阳在肉铺铁勾上转动
头班公共汽车开往
田野尽头的邮局
哦那绿色变奏中的
离别之王
闪电,风暴的邮差
迷失在开花的日子以外
我形影不离紧跟你
从教室走向操场
在迅猛生长的杨树下
变小,各奔东西
过渡时期
从大海深处归来的人
带来日出的密码
千万匹马被染蓝的寂静
钟是时代聋了的耳朵
轰鸣——翻转诞生之床
通电的阴影站起来
?自天上细瘦的河
穿过小贩初恋的枣树林
晚霞正从他脸上消失
汉字印满了暗夜
电视上刚果河的鳄鱼
咬住做梦人的膀胱
筷子如箭搭在满弓上
厨师一刀斩下
公鸡脑袋里的黎明
盐
—为郎静山“盐厂”题照
底片上暗夜的煤
变成人们每日的盐
一只鸟获得新的高度:
那些屋顶的补丁
让大地更完美
烟高于树
正来自根的记忆
模仿着大雪
时间展示它的富足
从呼喊的盲井
溢出早晨的悲哀
沿东倒西歪的篱笆
风醉倒在路旁
那穿透迷雾的钟声——
让这纸砰然心动
青灯
—给魏斐德(Fred Wakeman)
故国残月
沉入深潭中
重如那些石头
你把词语垒进历史
让河道转弯
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
乌鸦即鼓声
帝王们如蚕吐丝
为你织成长卷
美女如云
护送内心航程
青灯掀开梦的一角
你顺手挽住火焰
化作漫天大雪
把酒临风
你和中国一起老去
长廊贯穿春秋
大门口的陌生人
正砸响门环
旅行日记
火车进入森林前
灭火器中的暴风雪睡了
你向过去倾听——
灯光照亮的工地:
手术中剖开的心脏
有人叮当打铁
多么微弱的心跳
桥纵身一跃
把新闻最阴暗的向度
带给明天的城市
前进!深入明天
孩子的语病
和星空的盲文
他们高举青春的白旗
攻占那岁月高地
在终点你成为父亲
大步走过田野
山峰一夜白了头
道路转身
晴空
夜马踏着路灯驰过
遍地都是悲声
我坐在世纪拐角
一杯热咖啡:体育场
足球比赛在进行
观众跃起变成乌鸦
失败的谣言啊
就像早上的太阳
老去如登高
带我更上一层楼
云中圣者擂鼓
渔船缝纫大海
请沿地平线折叠此刻
让玉米星星在一起
上帝绝望的双臂
在表盘转动
那最初的
日夜告别于大树顶端
翅膀收拢最后光芒
在窝藏青春的浪里行船
死亡转动内心罗盘
记忆暴君在时间的
镜框外敲钟——乡愁
搜寻风暴的警察
因辨认光的指纹晕眩
天空在池塘养伤
星星在夜剧场订座
孤儿带领盲目的颂歌
在隘口迎接月亮
那最初的没有名字
河流更新时刻表
太阳撑开它耀眼的伞
为异乡人送行
同行
这书很重,像锚
沉向生还者的阐释中
你的脸像大洋彼岸的钟
不可能交谈
词整夜在海上漂浮
早上突然起飞
笑声落进空碗里
太阳在肉铺铁勾上转动
头班公共汽车开往
田野尽头的邮局
哦那绿色变奏中的
离别之王
闪电,风暴的邮差
迷失在开花的日子以外
我形影不离紧跟你
从教室走向操场
在迅猛生长的杨树下
变小,各奔东西
过渡时期
从大海深处归来的人
带来日出的密码
千万匹马被染蓝的寂静
钟是时代聋了的耳朵
轰鸣——翻转诞生之床
通电的阴影站起来
?自天上细瘦的河
穿过小贩初恋的枣树林
晚霞正从他脸上消失
汉字印满了暗夜
电视上刚果河的鳄鱼
咬住做梦人的膀胱
筷子如箭搭在满弓上
厨师一刀斩下
公鸡脑袋里的黎明
盐
—为郎静山“盐厂”题照
底片上暗夜的煤
变成人们每日的盐
一只鸟获得新的高度:
那些屋顶的补丁
让大地更完美
烟高于树
正来自根的记忆
模仿着大雪
时间展示它的富足
从呼喊的盲井
溢出早晨的悲哀
沿东倒西歪的篱笆
风醉倒在路旁
那穿透迷雾的钟声——
让这纸砰然心动
青灯
—给魏斐德(Fred Wakeman)
故国残月
沉入深潭中
重如那些石头
你把词语垒进历史
让河道转弯
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
乌鸦即鼓声
帝王们如蚕吐丝
为你织成长卷
美女如云
护送内心航程
青灯掀开梦的一角
你顺手挽住火焰
化作漫天大雪
把酒临风
你和中国一起老去
长廊贯穿春秋
大门口的陌生人
正砸响门环
旅行日记
火车进入森林前
灭火器中的暴风雪睡了
你向过去倾听——
灯光照亮的工地:
手术中剖开的心脏
有人叮当打铁
多么微弱的心跳
桥纵身一跃
把新闻最阴暗的向度
带给明天的城市
前进!深入明天
孩子的语病
和星空的盲文
他们高举青春的白旗
攻占那岁月高地
在终点你成为父亲
大步走过田野
山峰一夜白了头
道路转身
犬儒派- 管理员
- 帖子数 : 832
注册日期 : 08-02-13
回复: 北岛诗七首,“晴空”等
北岛的抒情诗比朦胧时代成熟了很多.
不过,已经脱离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在当代诗歌从抒情到叙事,从宏大到琐碎的写作谱系中,很难找到位置.
可以归入王德威的离散文学系列.
不过,已经脱离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在当代诗歌从抒情到叙事,从宏大到琐碎的写作谱系中,很难找到位置.
可以归入王德威的离散文学系列.
伪君子- 版主
- 帖子数 : 1665
注册日期 : 08-02-17
回复: 北岛诗七首,“晴空”等
说吧,既然早晨起来就已经刷牙、漱口
我口腔清洁,可以说出你的芳名
既然在进门之前就已洗净了双手
可以在递过蕃茄酱、署条、可乐之前
先递过一只手(中午下班后,两个人
从陕西街出发,先到岷山饭店
约上另一个女孩到这家快餐馆)
然后,
我口腔清洁,可以说出你的芳名
既然在进门之前就已洗净了双手
可以在递过蕃茄酱、署条、可乐之前
先递过一只手(中午下班后,两个人
从陕西街出发,先到岷山饭店
约上另一个女孩到这家快餐馆)
然后,
伪君子- 版主
- 帖子数 : 1665
注册日期 : 08-02-17
回复: 北岛诗七首,“晴空”等
找不到发新贴的键,发到这里,北岛可以找到自己的谱系,关键是怎么选择.
离散与文学(莫言)
我的学习英美文学的女儿告诉我,diaspora的本意是指离散在外的犹太人,后又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散居在外的人。因此,仅仅用“离散”这个词,并不能完全代表diaspora的原意。diaspora 的确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研究这个现象与文学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为了准备这篇讲稿,我特意翻阅了《圣经》,从中读到了令我感动的诗句:
“我们坐在巴比伦河边,一想到锡安(Zion)就哭了!……身处外邦异国,我们怎能唱颂赞上帝的歌呢?耶路撒冷啊,要是我忘了你,愿我的右手枯萎,再也不能弹琴!要是不以耶路撒冷为我最大的喜乐,愿我的舌头僵硬,再也不能唱歌!”
这应该是最早的、最经典的离散文学,是用泪水浸泡着的诗行,是对母国的最深沉的思念。
离散是一种千百年来就存在着的人类处境。这种处境可能是一个民族的处境,也可能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原因可能是战争、灾荒、瘟疫等不可抵抗的外力,也可能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的主动选择。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离散,都是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培育文学感情的温床,一种观察世界的文学眼光。
在当今的世界文学版图上,有一批身处离散境遇的作家像灿烂的星斗在闪烁。如祖籍印度——巴基斯坦,现居英国的萨尔曼·拉什迪;祖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现居英国的V.S.奈保尔;原籍南非,现居澳大利亚的库切;原籍中国,现居美国的哈金等。这些作家,都因其离散的处境,而获得了澎湃的创作动力和丰富的创作资源,写出了名扬世界的文学作品。虽然人在异国他乡,他们描写的却都是母国的往事,利用的也大都是母国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因此他们的作品,就具有了与西方作家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批评界的关注。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创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从人类的一般情感来讲,离散的处境最容易产生的情感就是思念。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海洋里,怀乡、思亲、伤别离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的古典作品中,都洋溢着浓浓的乡愁。人们在离散的处境中,总是愿意把故乡理想化,总是会忘掉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丑陋,总是愿意用理想的花环,来妆扮自己的乡思。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人们,尤其是那些身处离散之境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含着热泪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母国与家园,已经不满足于把对母国与家园的描述停留在肤浅的歌颂上。这些作家,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精神的疆域。他们的父母之邦基本上都处在亚洲和非洲的不发达国家,有的甚至还处在愚昧落后的状态中。但他们都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了现代教育,都能熟练地使用西方语言讲话与写作,对西方社会有不亚于当地人、甚至比当地人还要深刻的了解。但他们的根不在这里,相对于西方人,他们永远是精神上的外来者。他们的血液里流动着的文化基因来自他们的在亚洲或者非洲的母国,他们的深层心理结构和文化记忆来自他们的民族。这样的文化和心理矛盾,就促使他们时时刻刻进行着比较。在比较中他们发现了西方的文明和母国的落后,也发现了西方的虚伪与母国的淳朴。他们其实是永远地处在两种文化的挤压与冲突之中,由此他们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目光。这目光已经不是被单纯的乡愁浸润着的目光,而是一种冷静的、批判的目光。由此,他们的创作便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这样的文学已经不是简单地可以归属为东方或西方的文学,这是越界的文学,也是跨界的文学,这是边缘的文学也是中心的文学,这是一种新形态的世界文学。在这样的文学中,对于母国或家园的描写,已经超越了歌颂与怀念的层面,而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下的清醒审视。这里面尽管没有太多的对于西方社会的描述,但西方文化的影响却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里的批判也不仅仅是针对着母国的,也是针对着西方的。其实,这些离散的作家,是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相对客观地描述着两种文化、两种价值体系的对抗和冲突、渗透和融合。因此,这样的文学就必然地具有了历史和政治的含义,就必然地反映了在全球化格局中,文化的殖民和反殖民的斗争状况。但这里似乎也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这些作家完成的也仅仅是描述和展示,因为从文化的意义上,先进与落后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
正在世界文坛上大放异彩的离散文学中所表现的母国与家园,其实大多数都是作者对母国与家园的想象。有的是在童年记忆和长辈口头叙述基础上的想象,有的则是作者对自己的记忆的故意“歪曲”,这样的故意“歪曲”,难免招致民族主义者的批判,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取悦西方,但我们更愿意把这种对母国和家园的“歪曲”看成是文学的需要,其阅读效果也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
新的离散文学中的母国与家园,应该是作者的艺术创造,与作者真实的父母之邦有着巨大的差别。这是一次真正的超越,是一场文学的革命,通过这样的文学,离散作家们不仅仅向西方的读者,而是向全人类,***了一片片崭新的大陆。这些大陆在现实的地球上无处安置,只有在文学的世界里,方可存在。
今天,科技日益发达,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母国与家园的意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离散之民,恒定不变的家园已经不存在了,所谓永恒的家园,只是一个幻影,回家,已经是我们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家园在想象中,也在我们追寻的道路上。因此,我们都可以算作离散作家,我们所写的作品,都可以划到离散文学的大范畴里。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想象和热情,虚构着我们的家园。我们也都在借用着母国与家园的母题,来表达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作家是有国籍的,但文学是无国界的。我们可以从离散这一母题中,获得理解、尊重和宽容,创作出属于全人类的文学。
原载:文学报
离散与文学(莫言)
我的学习英美文学的女儿告诉我,diaspora的本意是指离散在外的犹太人,后又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散居在外的人。因此,仅仅用“离散”这个词,并不能完全代表diaspora的原意。diaspora 的确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研究这个现象与文学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为了准备这篇讲稿,我特意翻阅了《圣经》,从中读到了令我感动的诗句:
“我们坐在巴比伦河边,一想到锡安(Zion)就哭了!……身处外邦异国,我们怎能唱颂赞上帝的歌呢?耶路撒冷啊,要是我忘了你,愿我的右手枯萎,再也不能弹琴!要是不以耶路撒冷为我最大的喜乐,愿我的舌头僵硬,再也不能唱歌!”
这应该是最早的、最经典的离散文学,是用泪水浸泡着的诗行,是对母国的最深沉的思念。
离散是一种千百年来就存在着的人类处境。这种处境可能是一个民族的处境,也可能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原因可能是战争、灾荒、瘟疫等不可抵抗的外力,也可能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的主动选择。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离散,都是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培育文学感情的温床,一种观察世界的文学眼光。
在当今的世界文学版图上,有一批身处离散境遇的作家像灿烂的星斗在闪烁。如祖籍印度——巴基斯坦,现居英国的萨尔曼·拉什迪;祖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现居英国的V.S.奈保尔;原籍南非,现居澳大利亚的库切;原籍中国,现居美国的哈金等。这些作家,都因其离散的处境,而获得了澎湃的创作动力和丰富的创作资源,写出了名扬世界的文学作品。虽然人在异国他乡,他们描写的却都是母国的往事,利用的也大都是母国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因此他们的作品,就具有了与西方作家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批评界的关注。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创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从人类的一般情感来讲,离散的处境最容易产生的情感就是思念。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海洋里,怀乡、思亲、伤别离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的古典作品中,都洋溢着浓浓的乡愁。人们在离散的处境中,总是愿意把故乡理想化,总是会忘掉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丑陋,总是愿意用理想的花环,来妆扮自己的乡思。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人们,尤其是那些身处离散之境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含着热泪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母国与家园,已经不满足于把对母国与家园的描述停留在肤浅的歌颂上。这些作家,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精神的疆域。他们的父母之邦基本上都处在亚洲和非洲的不发达国家,有的甚至还处在愚昧落后的状态中。但他们都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了现代教育,都能熟练地使用西方语言讲话与写作,对西方社会有不亚于当地人、甚至比当地人还要深刻的了解。但他们的根不在这里,相对于西方人,他们永远是精神上的外来者。他们的血液里流动着的文化基因来自他们的在亚洲或者非洲的母国,他们的深层心理结构和文化记忆来自他们的民族。这样的文化和心理矛盾,就促使他们时时刻刻进行着比较。在比较中他们发现了西方的文明和母国的落后,也发现了西方的虚伪与母国的淳朴。他们其实是永远地处在两种文化的挤压与冲突之中,由此他们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目光。这目光已经不是被单纯的乡愁浸润着的目光,而是一种冷静的、批判的目光。由此,他们的创作便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这样的文学已经不是简单地可以归属为东方或西方的文学,这是越界的文学,也是跨界的文学,这是边缘的文学也是中心的文学,这是一种新形态的世界文学。在这样的文学中,对于母国或家园的描写,已经超越了歌颂与怀念的层面,而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下的清醒审视。这里面尽管没有太多的对于西方社会的描述,但西方文化的影响却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里的批判也不仅仅是针对着母国的,也是针对着西方的。其实,这些离散的作家,是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相对客观地描述着两种文化、两种价值体系的对抗和冲突、渗透和融合。因此,这样的文学就必然地具有了历史和政治的含义,就必然地反映了在全球化格局中,文化的殖民和反殖民的斗争状况。但这里似乎也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这些作家完成的也仅仅是描述和展示,因为从文化的意义上,先进与落后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
正在世界文坛上大放异彩的离散文学中所表现的母国与家园,其实大多数都是作者对母国与家园的想象。有的是在童年记忆和长辈口头叙述基础上的想象,有的则是作者对自己的记忆的故意“歪曲”,这样的故意“歪曲”,难免招致民族主义者的批判,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取悦西方,但我们更愿意把这种对母国和家园的“歪曲”看成是文学的需要,其阅读效果也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
新的离散文学中的母国与家园,应该是作者的艺术创造,与作者真实的父母之邦有着巨大的差别。这是一次真正的超越,是一场文学的革命,通过这样的文学,离散作家们不仅仅向西方的读者,而是向全人类,***了一片片崭新的大陆。这些大陆在现实的地球上无处安置,只有在文学的世界里,方可存在。
今天,科技日益发达,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母国与家园的意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离散之民,恒定不变的家园已经不存在了,所谓永恒的家园,只是一个幻影,回家,已经是我们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家园在想象中,也在我们追寻的道路上。因此,我们都可以算作离散作家,我们所写的作品,都可以划到离散文学的大范畴里。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想象和热情,虚构着我们的家园。我们也都在借用着母国与家园的母题,来表达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作家是有国籍的,但文学是无国界的。我们可以从离散这一母题中,获得理解、尊重和宽容,创作出属于全人类的文学。
原载:文学报
伪君子- 版主
- 帖子数 : 1665
注册日期 : 08-02-17
回复: 北岛诗七首,“晴空”等
离散文学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经验。奈保尔、拉什迪、以及刚刚获得诺贝尔的莱辛,都是旅行写作的代表。从边缘来到中心再回到边缘
犬儒派- 管理员
- 帖子数 : 832
注册日期 : 08-02-1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